中国中医药报
河南中医药大学通过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岐黄文化、勇绘时代蓝图的“红黄蓝”经典推广行动,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——
让文化育人成效落地生根
程丽娟 黄怡博
高校肩负着发扬、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。河南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,构建长效机制。通过“红黄蓝”经典推广行动(红色是“理想信念·传承红色基因”,黄色是“大医精诚·弘扬岐黄文化”,蓝色是“青春梦想·勇绘时代蓝图”),以5项主体活动和若干配套活动为框架,以“网上+网下,课堂+实践,定期+长期”为平台,以“读、写、践、悟”为抓手,多管齐下,形成合力,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中医药文化,涵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和中医药文化自信,培养又红又专的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,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育人目的。
传承红色基因:用红色经典激发信念
把“红经典”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,注重从红色经典、红色人物传记、红色故事、革命遗址遗存、纪念场馆、革命人物等为切入点,让红色成为校园文化的鲜亮底色。
一方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纲,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。针对不同学生群体,如党员、团员、不同年级等,精准开展分享与交流。倡导各团支部每天进行课前10分钟、课间5分钟的党史理论学习。校团委官方微信平台每天推送“党史天天学”、周一组织“青年大学习”、周二发布“青马微课堂”,平均每周1.8万人参与学习。每月举行一次规范化主题团日活动,统一主题,下发活动方案及标准化课件,引导各团支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做到学习全覆盖。举办“百年党史青年说”“红色故事会”“红剧配音”大赛,更是让鲜活的革命事件和人物立体起来,即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,又成为学生体验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的生动教材。另一方面,以积极姿态走出去、请进来,在经典故事发生的现场感受时代冲击和人物魅力。学校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寻访家乡红色基因,收集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,赓续红色血脉。带领学生走进红旗渠、南水北调渠首、焦裕禄纪念馆等,在实践中探索、感悟、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革命精神,将爱国主义情怀无声无息地融入心田。
弘扬岐黄文化:用中医经典锻造本领
青衿识方药,岐黄传古今。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,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与核心。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《黄帝内经》等经典名著,不仅仅是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智慧结晶,更是指导现代中医药教学的基本规范,把这些经典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,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,提升专业素养。
一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,学校与南阳医圣祠联合创建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,弘扬仲景文化,建立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,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。二是中医经典学习形成全过程参与的长效机制。充分利用学校中医药博物馆、抗疫展厅相关资源,编排情景短剧,开展沉浸式展演教学。校团委公众号开通“经典周周读”栏目,督促学生养成“读经典、学经典、用经典”的习惯。课前10分钟读医书、中医经典诵读比赛、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,使经典成为中医药学子专业学习生涯的指路明灯。三是通过深入各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推介和调研活动,指导学生立足实践,坚持学用贯通,知行合一,教育学生“学中做、做中学”,以此达到“入芝兰室,久而久芳”的育人实效。校团委组织申报的社会实践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。
勇绘时代蓝图:用新经典磨砺青春
新时代,新经典。在读原著、学原文、悟原理的基础上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国之大者”殷殷嘱托,锲而不舍、驰而不息,吃苦奉献,勇担时代使命。
借助网络用声音、图像、视频等手段,着力打造内涵和形式相得益彰的创新学习教育活动。如建设“中医药抗疫”展馆、制作原创抗疫歌曲MV《黑白》、开展“习言习语”手抄报大赛、创作情景剧《青年》等,震撼学生心灵,达到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。2020-2022年,万余中医学子不惧风雨、勇于担当,“把灾难当教材,与祖国共成长”,主动向党组织、团组织报到,向社区报到,参与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志愿服务。朱顺超、朱海秀、余潜等青年学子典型先后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。他们以笃行不怠、踔厉奋发、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的表现彰显教育成效,同时,他们开展“美丽乡村探振兴”活动,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在最美乡村体验难忘的生态之旅和乡村振兴之旅,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,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,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,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,把对祖国血浓于水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。
“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,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。”河南中医药大学以红色经典之信念、以黄色经典之情怀、以蓝色经典之志气,培育学生、启发学生、激励学生,以文化人,以史育人,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,让文化育人成效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